看完故事之后,对于这位渔夫到底得到什么?他是个成功者或失败者?人人会有不同的结论,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作者到底藉由这个故事想要表达什么?其实一本成功的小说是能够藉由书本的内容引发读者自己思考的欲望,而不是给出一个所谓「正确」的答案。
很多人都曾经阅读过《老人与海》这本美国文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海明威的小说,小说大意是说老渔夫圣地牙哥在海上漂流了八十五天之后捕获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但是在老人把大鱼运回的过程中一批批鲨鱼赶来将鱼肉洗劫一空。最终被带上岸的只是一副硕大的骨架。
曾经有一本古书说得好:「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我曾经看过一个故事:门外有甲乙两个和尚正在争论一个问题,双方坚持不下。甲和尚气冲冲跑进房来,对老和尚说:「师父!我认为这个道理应该如此,可是乙却说我不对,您认为是我说得对,还是他说得对?」「你说得对! 」老和尚说。甲和尚很高兴地出去了。过了几分钟,乙和尚也跑进来问老和尚:「师父!刚才甲和我辩论,他的见解根本是错误的,而我说的都是有根据的。您说是我对呢?还是他对?」「你说得对!」乙和尚听完也欢天喜地跑了出去。站在一旁的小沙弥大惑不解地问:「师父!不是甲对,就是乙对,您怎么向他们两个人都说:『你说得对』呢?」「你也对!」老和尚看了小沙弥一眼说。故事中的老和尚相当于作者,而甲乙两个和尚和小沙弥都是相当于读者。有人会觉得这个老和尚实在太世故狡猾,「真理只有一个,不是吗?」其实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是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全面思考的缘故。
说到这里,却让我我突然想起中学上数学课的时候,老师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某地广场中央高高在上有一尊国王骑马的金属雕像。有一天,甲、乙两个武士分别由相对的方向骑马走过来,甲武士说雕像是金色的,乙武士却说雕像是银色的,两人各坚持说自己是对的,一言不合就打起来了,由于两人武艺相当,不分胜负,结果不知不觉中,就对调了方向,在抬头一看,发现对方是正确的。原来这尊雕像的制作者很有创意,金属雕像一边是金色,另一边是银色,两人立刻不再战斗,握手和解。我早就忘了他当时为什么会讲这个故事,但是故事内容却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言归正传,或许佛教徒会说,《老人与海》述说的是「人生是一场空」的道理,我尊重这种看法,但是却不完全同意。因为我们不能因为迟早会死就放弃奋斗。人有生必有死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是到世上走一回的意义却是值得深思的。例如,爱迪生或贾伯斯等人对于人类的贡献就让他们的人生没有白来。所以看问题不能只看小我的得失而是大我的得失。
小时候曾经背过「生活的目的在于增进人类的生活,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宇宙继起的生命」这句话,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爱迪生或贾伯斯,戏台上固然需要他们那样的演员「增进人类的生活」,但是却也不能没有芸芸众生的观众「创造宇宙继起的生命」,或许某个世代的子孙会出现如同爱迪生或贾伯斯的成就,造福世人,增进人类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