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侠_欣益奇一个专
做自媒体运营赚钱的博客

十五的月亮演员表(《十五的月亮》演员表)

#历史开讲#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军旅歌手董文华演唱的《十五的月亮》广为流传、风靡一时 。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歌词表达的感情更加真挚动人。不少人因此感动落泪,甚至有人说,《十五的月亮》的威力不亚于一颗“催泪弹”。

网上有人说,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正是对越自卫反击战,事实并非如此。

歌曲的词曲作者确实是军人,但是,这首歌曲诞生于河北高碑店,出名于“85春晚”,“爆红”于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期,歌曲的首唱也不是董文华。

《十五的月亮》词作者石祥

“能不能给军人的妻子写首歌?”

1984年初,《解放军歌曲》编辑部组织举办了一次“全军歌曲创作学习班”。

在学习期间,“学习班”的学员们来到河北省高碑店驻军某部体验生活,学员中就有《十五的月亮》的词作者石祥、曲作者铁源。

石祥是河北省清河县人,1958年参军入伍。因为当时战士们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所以,有初中学历的石祥备受重视。

到部队之后,石祥被留在了团机关工作,他是团里的打字员,还是团里的兼职文化教员。

后来,石祥离开团机关下基层锻炼,从战士、班长一直干到了排长。

连队的生活既紧张又充实,同时激发了石祥的创作激情,在训练之余,石祥创作了不少反映连队训练、战士生活的诗歌和通讯报道,先后有多篇作品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录用刊登。

1965年,石祥被调到了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在创作组,石祥当上了专职创作员,正式开始了他的军旅文艺生涯。

1984年在高碑店驻军某部体验生活的时候,“学习班”的同志在某连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座谈会的主题是:“连队官兵喜爱什么样的歌曲?”

在轻松欢乐的氛围里,官兵们热情高涨,各抒己见,战士们提了很多想法,石祥和“学习班”的同志们一边仔细聆听,一边认真记录。

可是,作为这次活动的主要组织者,这个连的指导员却一直没有开口发言,看得出来,他的情绪有点低落。

座谈会结束之后,石祥和另一个“学习班”的同志找到了这个连长。

石祥问连长:“你常年跟战士们在一起,你一定比我们更了解战士们的想法,所以,我们想听听你和指导员的想法。”

连长婉转地说:“该说的战士们都说了,我们倒是有一点想法,不过,我们就算说出来了,你们恐怕也写不了。”

石祥说:“你说给我们听听,只要有益于部队建设、战士们喜闻乐见,我们一定会努力的。”

连长说:“我不是怀疑你们的创作能力,而是我们的要求有点特别,比如,你们能不能给军人的妻子写首歌呢?”

连长说:“你们肯定看到了,我们指导员今天的情绪不太高,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石祥说:“太想知道了。”

连长说:“我给你们说说指导员的情况吧,听完我说的话,你就什么都知道了。”

连长说,指导员的老家在四川农村,他的妻子是一个农村妇女。

在老家,指导员的妻子要种地、操持家务,还要抚养两个孩子,照顾年老体弱的公公、婆婆。

宣传画 背影

有一天晚上,指导员的妻子和两个孩子都发了高烧,当时已经是深夜,指导员的妻子不想劳烦邻居,于是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赶去医院。

由于去医院有将近五公里的路程,没走太远,孩子就走不动了。

于是,指导员的妻子背起一个孩子,一手搀着另外一个孩子,硬是咬着牙走到了医院。

因为自己也在发高烧,走进医院大门的时候,指导员的妻子再也支撑不住,全身虚脱,瘫倒在地……

指导员的妻子没有把这件事情告诉自己的丈夫,不管家里有多少困难,指导员的妻子都是“报喜不报忧”。

石祥说:“按照指导员的情况,他的妻子应该满足‘随军’条件了,为什么不‘随军’呢?”

连长无奈地说:“谈何容易啊,就算可以‘随军’,家里两个老人谁来照顾?”

连长说:“所以,为了照顾家里的两个老人,指导员的妻子放弃了‘随军’,到现在为止,他俩仍然过着‘牛郎织女’、两地分居的生活”。

说到最后,连长叹了一口气说:“指导员的妻子过得太苦了,当军人的妻子太难了。”

连长的要求让石祥感到非常意外,同时也有些尴尬。

当时,我国的改革开放才刚刚开始,人们的思想还没有那么解放,文艺创作上的禁忌还非常多。

很多人认为,部队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军人就应该斗志昂扬、精神抖擞,唱军歌、唱红歌。

因此,军营里听不到“情歌”这类“软绵绵”的流行歌曲,有些部队甚至不允许播放女声独唱的歌曲。

作为一个军人,石祥特别能够理解指战员们的想法,他知道,在部队,指导员的情况并非个例。每一个像指导员这样的军人背后,都有一个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的“军嫂”。

那次座谈会之后,石祥就有了一个想法:打破禁忌,写一首“军人唱给妻子的歌”。

可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石祥却一直没能写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首先,“人称”问题不好解决。

称“军嫂”太直白,称“妻子”太正式,称“老婆”太俗气。如果称“亲爱的”、“心上人”,石祥又觉得有点酸溜溜的感觉。

其次,军人与军嫂是一个特殊的组合,他们很少有“花前月下”、“朝夕相伴”的时候,更多是相隔两地,彼此牵挂。

如何恰到好处地写出这种特殊的感情,石祥一直找不到

有一天晚上,石祥正准备入睡,月光透过窗户,照射到了前。

石祥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苏东坡的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个时候,石祥的脑子里灵光一闪,他的思路一下被打开了。

他仿佛看到,在同一个月亮之下,相隔千里的军人与军嫂仰望星月,彼此思念。

石祥马上起身下床,一口气写下了一段歌词: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第二天清晨,“学习班”的学员们与战士们一起参加晨练,在操场上,石祥把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作曲家铁源叫到了一边。

石祥迫不及待地对铁源说:“我要写一首歌唱军嫂的歌!”

铁源兴奋地说:“这个题材太好了,我们现在就缺少这样的歌曲。”

听到石祥刚刚写好的歌词,铁源毫不犹豫地说:“这首词写得情真意切、恰到好处,我喜欢。谱曲的事情就交给我吧!”

石祥与铁源一拍即合,不久之后,一首后来红遍全国的军旅歌曲《十五的月亮》诞生了。

但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十五的月亮》并没有马上发表,这首歌曲的发表与铁源的一次“下部队”体验生活有关。

在黑龙江省军区边防部队体验生活的时候,铁源与戍边战士聊家常、话故乡,并给战友们唱起了那首《十五的月亮》。

一曲唱罢,战士们的眼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那些已经成家的军人更是心情激动、泪流满面。

当时,《解放军报》文艺部编辑曾凡华正在这里采访,看到这样动人的场景,曾凡华倍受感动。

他从铁源那里拿到了《十五的月亮》的词谱,随后提前返回北京,很快就把这首歌发表到了《解放军报》。

戍边战士

谁是《十五的月亮》的首唱者?

第一个唱《十五的月亮》这首歌的是著名歌唱家蒋大为。

当时,电影《侨乡月丰盈》需要一首主题歌,这部电影说的是军嫂的故事,为了给这部电影增色,剧组决定以《十五的月亮》为主题曲。

在征得词曲作者石祥和铁源同意后,剧组找到著名歌唱家蒋大为,录制了《十五的月亮》的首唱版本。

遗憾的是,这部电影的“票房”不太理想,《十五的月亮》也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

在中央电视台1984年中秋联欢晚会上,著名音乐人柳培德再次演唱了这首歌曲。

不过,受晚会主题、配乐、现场氛围等因素的影响,《十五的月亮》也没有给广大观众留下太深的印象。

在198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柳培德和军旅歌手董文华对唱了《十五的月亮》这首歌。

与原始版本稍有不同,因为是“男女对唱”这种表演形式,节目组把女声部分歌词中的“你”改成了“我”(“我”改成了“你”)。

原来的歌词是:

你孝敬父母任劳任怨,我献身祖国不惜流血汗,你肩负着全家的重任,我在保卫国家安全……你守在婴儿的摇篮边,我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

修改后的歌词是:

我孝敬父母任劳任怨,你献身祖国不惜流血汗,我肩负着全家的重任,你在保卫国家安全……我守在婴儿的摇篮边,你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

虽然只是一字之改,却把戍边军人和任劳任怨的军嫂形象分别表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歌曲《十五的月亮》一夜之间传遍全国。

朋友们也许还记得,在1985年春节期间,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乡村田野,在到处都能听到《十五的月亮》这首歌。

部队文艺工作者在前线慰问演出

《十五的月亮》“爆红”于硝烟弥漫的前线

1979年2月17日,为了保卫祖国边疆、维护和平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响了对越自卫反击战。

这场战争持续了许多年,直到1990年才正式宣告结束。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军广大指战员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英勇奋战,涌现出了一大批战功赫赫的英雄人物。

当时,许多艺术团、慰问团纷纷前往广西、云南前线,慰问、犒劳那些劳苦功高的参战官兵。

请看以下这张照片:

蒋大为在前线为战士们演唱歌曲

这是著名歌唱家蒋大为在为战士们演唱歌曲。

再看以下这张照片:

万山红在演出中

这是军旅歌手万山红在为战友们表演节目。

请注意万山红手里拿的东西,它不是麦克风,而是军用电话的电话筒。

考虑到安全问题,部队不同意万山红等同志去前沿阵地慰问演出。

为了让每一个战士都看到(听到)慰问演出,万山红只能通过电话为一线阵地的战士们演唱歌曲。

再看以下这张照片:

古月在前线慰问

这是一张特型演员古月在前线慰问演出的照片,在此之前,战士们只在银幕上见过古月饰演的毛主席。

这一次,银幕上的“毛主席”真正来到了战士们的身边,许多战士一眼认出了他,有一个战士脱口喊道:“是毛主席,毛主席来看我们了!”

在众多节目中,军旅歌手董文华是最受欢迎的演员之一,她演唱的歌曲《十五的月亮》也是战士们最爱听的歌曲之一。

董文华在前线演出

在老山前线的演出中,董文华深情款款地演唱了《十五的月亮》、《望星空》等脍炙人口的歌曲,许多战士一边听歌,一边流泪。

有意思的是,据参战官兵说,从被俘的越南武装人员口中得知,《十五的月亮》等几首歌曲在越南也非常流行,不少越军官兵也都爱唱这些歌曲。

作为军队文艺工作者,董文华春节先后三次去前线慰问演出,无一例外的是,《十五的月亮》是战友们点得最多,最喜爱的一首歌曲。

因此可以这么说,《十五的月亮》真正“爆红”于硝烟弥漫的前线。

“唱完《十五的月亮》就放你们走!”

《十五的月亮》这首歌究竟“红”到什么程度?

有一则小故事足以证明。

1989年12月,董文华去老山前线慰问演出。这一天,天下着雨,董文华等人乘坐的汽车在泥泞的公路上缓缓而行。

汽车行至一座检查站时,一队解放军战士突然“拦截”了去路。

得知董文华正在这辆汽车上,战士们强烈要求道:“请董文华同志唱个歌儿,我们想听她唱《十五的月亮》!”

一个年轻的战士甚至“强硬”地说:“唱完《十五的月亮》就让你们走!”

战士们的做法虽然有些“简单粗暴”,但是,他们用这种方式表达了一种特殊的爱。

这个时候,一场接一场的演出让董文华的嗓子变得嘶哑,一条腿也有些浮肿。

为了满足战士们的要求,董文华二话不说,一瘸一拐走下车来。

她趟着泥水走到战士们面前,与战士们一一握手,随后,董文华用沙哑的嗓子给他们唱起了《十五的月亮》。

听到董文华嘶哑的声音,战士们份份围了上来,他们给董文华递上水壶,央求她“不要唱了”。

一个战士提了个建议:“请董文华同志给我们签名吧!”

其他战士纷纷叫好,随后,战士们掏出纸笔,请董文华为他们签名留念,有的战士一时找不到纸张,就请她在烟盒上签名。

还有一个战士,他既没有纸张,也没有烟盒,一急之下,他脱下外衣,让董文华在自己的白衬衣上签上了名字。

董文华在前线慰问演出

结语

什么是军人的价值?军人的价值就是牺牲和奉献。

在军队,他们是随时准备上战场的革命战士,但是,他们还有多个社会角色:他们是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

军旅歌曲《十五的月亮》为什么那么受欢迎?

因为她真正走进了军人的情感世界。她让人们看到:除了铮铮铁骨的一面之外,军人也有柔情、温情的一面。

无情未必真男儿,军人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本文由蝶侠_欣益奇自媒体整理编写,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欣益奇自媒体 » 十五的月亮演员表(《十五的月亮》演员表)

蝶侠_欣益奇|一个专做自媒体运营赚钱的博客

支持快讯、专题、百度收录推送、人机验证、多级分类筛选器,适用于垂直站点、科技博客、个人站,扁平化设计、简洁白色、超多功能配置、会员中心、直达链接、文章图片弹窗、自动缩略图等...

蝶侠_欣益奇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