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袁术称帝时「立冯方女为后」,史册则没有记载谁是袁术的正牌皇后,不过,袁术特别喜欢冯氏,这点倒是真的。
话说袁术和这位冯氏是怎么相识的呢?

《九州春秋》曰:司隶冯方女,国色也,避乱杨州,术登城见而恱之,遂纳焉,甚爱幸。
原来司隶冯方到扬州避乱,袁术在高高的城楼上,这一望,就看上了冯方的女儿……
我说袁术,你看人才的目光不行,看美女的眼光倒挺厉害啊!远远登城就能发掘美人,如果平常拿出这种干劲来拼军事或拼经济,何愁大业不成?
总之,袁术将冯氏纳了进门,依记载原文来判断,冯氏原本并不是正室,但这位冯氏国色天香,将其他人比了下去,袁术特别宠爱冯氏,妻妾们心中都不是滋味。
以袁术的家世背景,有个三妻四妾倒也没什么大不了,不过,袁术后来自称天子,那么这就不只是「争宠」的问题,而是「争皇后」了。
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悬疑的命案。
以下情节,请容说书人采用小说体来说:
虽然袁术千方百计对冯氏好,但冯氏自从进了袁家的门,整天以泪洗面;袁术倒也没有嫌弃她,反而对冯氏更为敬重。
冯氏哭泣的理由,是哀怜自己的背景呢?还是在战乱中身不由己的无奈呢?袁术并不清楚,但他加倍疼爱冯氏,希望能挽回美人的心。
然而,没过多久,冯氏就被人发现上吊死在厕所中。
众妻妾们费了一番功夫,好不容易才合力撞破厕所门板,那好像是个密室。
袁术见冯氏常常垂泣,没有多加怀疑,想来她是不得志而寻死,于是下令厚葬冯氏。
这个事件在毛利叔叔和袁术叔叔的眼中,都是再寻常不过的自杀案件,不过,相信各位聪明的读者,已经看到真相了吧?
没错,这不是自杀,而是一桩杀人命案──
冯氏是被其他妻妾合力杀死的。
当袁术宠爱冯氏,其他妻妾便对冯氏说,袁术最敬重有志节的女子,如果你天天哭泣、脸上带着愁容,将军肯定会更加看重你。
这是一道双重毒计,只要袁术对这个哭哭啼啼的女子心生厌烦,那么就可以除去这位皇后的有力竞争者;不过,假如这招没用,袁术还是一样爱她,又该怎么办呢?
那正好使用最终手段,动手杀人。
这些妻妾合力绞杀冯氏,将冯氏吊在厕所里,由于先前的布局,大家都会相信冯氏不时哭泣、早有寻死的念头,于是完成了一桩完美犯罪。
(至于密室,这是我加油添醋的情节,反正这些女人都做到这个地步了,我想她们嚷嚷着「这门是拴上的啊!」也完全不意外,只要「破门而入」装成是命案最初的发现者,完全可以轻松设计出这个诡计)
这事件有许多可看之处,除了故事精彩,还可以看到袁术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一般而言,大众对袁术恐怕没有任何正面印象,但至少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出身良好的冯氏,并没有因为嫁给袁术而感到不满,袁术若真的立冯氏为皇后,她肯定是乐意接受的。
如果说刘备是个不爱老婆的「渣男」,刘备对部属士众的重视远远超过他的妻子,而袁术正好相反,他称帝以后「后宫数百皆服绮縠余粱肉」,让妻妾们吃最好的、用最好的,然后「士卒冻馁」,袁术眨也不眨一下眼睛,反正老婆穿得暖就好。真是个「暖男」啊!
另外,有趣的是,曹操和曹丕都曾对这件事下笔写过文章。
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提到「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就是在说袁术妻妾争位的丑态;曹丕则是在《典论‧内诫》说到,历史中龙阳、郑袖和冯方女的故事,必须引以为鉴。
龙阳君,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

说到同志之爱就会想到「龙阳之癖」,为什么龙阳这么有名呢?让我们看看龙阳君的手段。
《战国策》记载,魏王与龙阳君有一次同船钓鱼,龙阳君钓了十几条鱼,却突然哭了起来。
「宝贝,怎么了?」魏王关切道。龙阳君淡淡回了一句,没事。
魏王倒也聪明,他知道女森说没事就是有事,于是更温柔地问话,龙阳君终于啜泣着回应。
「臣一开始钓到鱼很开心,但后来钓到更大的鱼,自然就把先前钓到的小鱼扔掉。如今臣担任大王的侍寝,被封爵为龙阳君,虽然觉得很幸福,但想想天下的美人何其多啊!以后臣老了,比不上那些美人,就变成最初钓上来的小鱼,终究会被扔掉的……这怎么能不哭泣呢?」
魏王闻言,为了向龙阳君表明心意,下令说往后只要有人提议纳美人进宫,格杀勿论。
只看这番话,便能看出龙阳君的本事,真是懂得如何抓住爱人的心啊!
至于郑袖的故事,和冯氏的故事颇有相似之处。郑袖美丽而有心计,她深得楚怀王的宠爱,但后来楚怀王有了另一位爱妃魏美人,郑袖因此失宠,于是她想出一条毒计。
郑袖告诉魏美人,楚王喜欢魏美人、只对她的鼻子不满意,魏美人信以为真,往后见到楚王都悄悄掩着鼻子。楚王发现此事,忍不住问郑袖,郑袖对楚王答道:「哎唷!大王不知道吗?这女人常常说大王有体臭啊!」
楚王大怒,用重刑削去魏美人的鼻子,从此以后,郑袖便能够独占楚王了。
这种后宫争宠的毒辣心计,在历史中重复上演,让人看了摇头叹息,曹丕将龙阳、郑袖和冯氏写在一起,对于古装剧的编剧颇有贡献,如果要写宫廷剧的斗争戏码,读这些篇章来取材就对了。
说完了故事,最后,说书人提出一个问题。
各位是否想过,说起「冯氏死亡事件」明明是一则完美犯罪,理论上,我们应该会在史册里读到「冯氏寻死」的字句,不应该知道凶手是谁啊!对吧?
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其中真相?或者说,这真的是真的真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