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故事,是从小到大,不论中西,这样的情节总让人百看不厌,从《西游记》到《环游世界八十天》,令人无限着着迷与向往。不过随着生活与年岁的转变,这样勇往直前的心境,已逐步缩减。
但透过林子瑾的诗文,重新让人找回对于探险的热情与向往。上述组诗为两首七绝,收于《台湾文艺旬报》第四年第八号,1922 年9 月20 日。第一首诗以中国探险家张骞为例,道出作者对于探险的热切期盼。「万事人间不自由,好从世外作清游。」随着年纪的成长,生活的限缩更烈,我们开始有了社会规范下的价值限制,开始难以作梦,抑或只能透过做梦得到短暂的慰藉,而无法真正跨出步伐乘风破浪,拾起勇气展开冒险。
在电影《白日梦冒险王》中就深刻地写下了,一种城市人对于冒险的想像,主角在脑海中进行各种冒险的想像,但仅限于白日梦里,而且常被他人认为是怪人。然而作者透过这篇诗文、透过张骞的举例,藉由他出使西域,让东西文化有了历史性的交流,并开拓丝路,使得中国文学得以在这条道路上,孕育出更多充满奇幻与想像的故事。张骞以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此受司马迁称誉为「凿空」的伟大行动。诗人希望透过这样一位巨人的身影,使人们得以脱离裹足不前的自己,看得更远,勇敢的朝着美梦前进。如同张骞一般「一叶轻槎泛斗牛。」此处的泛斗牛,源自于《荆楚岁时记》指张骞寻河源,乘木筏到天河,见牛郎织女的传说。张华《博物志》卷十,亦有着乘木筏,从海上到达天河,见到牛郎织女,又返回人间的纪录。作者巧妙地将其融入诗文,使的画面更加丰富,更凸显出探险的所能触及的巨大世界,是多么的美丽与奇妙。
第二首诗,作者别出心裁的使用,外国历史为背景,以西方人大航海时代的磅礡气势,来鼓励人们进行探险与追求,不要「裹足与埋头」。下段紧接着点出,在这时代叱咤风云的人物──哥伦布。「生当一效科仑布,破浪乘风入美洲。」尽管哥伦布并未真的发现他所想像中的东方世界,然而勇于冒险,让他因而发现了美洲,而这项发现改变了世界。他成了指标性的人物,带领了冒险家与野心家纷纷走向新大陆,一个新的时代就此拉开了序幕。而哥伦布被历史所记下的原因,正是因为那个愿意乘风破浪的心,为他的生命开拓更宽广的天地。
看着这两首林子瑾用行舟与航行建立起关于探险的作品后,不禁让我忆起了一个孤独的身影,独自骑着脚踏车,前往高山雪域西藏的──谢旺霖。在《转山──边境流浪者》这本书中,使我看见人与人之间、山与山之间、山与人之间的对谈,险峻自然。书中〈出发〉一文中,写道:「我知道,这条道路终归还是去定了,不管我得如何七零八落,『出发了就是准备好了,』所以来得及与来不及的,都将在出发时一切就位。」探险就是这样的一件事情,或许没有所谓的勇气多寡的差异,而是你是否愿意出发,出发的那一刻便是准备好的一刻、便是展开全新视野的旅程。
或许孤独、或许惊险,但从诗文中可以明白一艘小船也能掀起滔天巨浪,到达天际。就如同Fight Song,Rachel Platten 所演唱的这首歌中所写道的:「I might only have one match/But I can make an explosion 」我也许只有一根火柴,但我仍可让热情燃烧。仍可驾着一叶扁舟出发,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