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安石众多的诗中,有三首标志着他政治生涯中重要的里程碑,分别是《夜直》、《泊船瓜洲》以及《梅花》。
第一首诗《夜直》: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奉诏进京,越次召对,从此才有资格到内廷值宿。此诗写在春天,晋京后的次年。《夜直》是一首政治抒情诗。王安石遇到了赏识他主张的锐意变法的宋神宗,正是龙虎风云、君臣际遇的良机,大展鸿图,即在眼前。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时候,面对良宵春色,剪剪轻风,金炉香烬,月移花影,一派风光,激起了思想上难以自制的波澜,为自己政治上的春色撩拨得不能成眠。王安石是借用爱情诗曲折地表达自己政治上的春风得意之情。
第二首诗《泊船瓜洲》:王安石第一次辞相后知江宁府。次年,皇上又召他进京,让他复相。这首诗正是他进京复相途中在瓜州停船时写下的。当时,王安石独立船头,凝望江心,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山清水秀的江宁(今南京市)此刻就近在咫尺,王安石感到一丝温暖。一轮新月正在江面上冉冉升起,照红了王安石的那饱经风霜的脸。一阵春风吹来,唤醒了他的那颗雄心。想到自己即将二度拜相、再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王安石感到一丝兴奋。然而,此番进京前程未卜,官场像战场一样腥风血雨、变法可能会遭遇到更大的阻力。他想到这里感到一丝悲凉,不禁对远离政治和权利中心的江宁增添了一丝留恋。从字面上看,该诗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第三首《梅花》诗的写作背景是: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灰意懒的王安石变法的新主张被推翻,已经历了两次辞相两次再任,非常郁闷。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注释译文
-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 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 间:根据平仄来认读ji à n四声。
- 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 绿:吹绿,拂绿。
- 还:回。
白话译文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
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
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这首《泊船瓜洲》之所以受瞩目是其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喜爱改诗是王安石的一大特点。对于自己的诗,必得“千锤百炼”。据洪迈《容齐斋笔》卷八记载:吴中士人藏有这首诗的原稿,初写时是“又到江南岸”,自己圈去“到”字,注曰“不好”;继而改为“过”,又圈去;再改为“入”、“满”……这样一共改了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字。“绿”字是经过他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这是因为:
一、前四字( “到” 、“过”、“入”、“满” )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就写出了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
二、本句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春风”实指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
三、“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政治斗争的尖锐复杂,对于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产生重里的顾虑。变法图强,遐希翟契是他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咏情性,是他的生活理想。由于变法遇到强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维《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都是把草绿与思归联系在一起的。本句暗暗融入了前人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这种心愿,至结句始明白揭出。
毋庸讳言,用绿字描写春风,唐人不乏其例。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晴听新莺百啭歌》:“春风已绿瀛洲草,紫段红楼觉春好。”丘为《题农父庐舍》:“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温庭筠《敬答李先生》:“绿昏晴气春风岸,红漾轻轮野水天”,常建的《闲斋卧雨行药至山管稍次湖庭》:“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等,都为王安石提供了借鉴,但从表现思想感情的深度来说,上述数例,而“山门”“山”“草”都可绿,而江南岸的绿却是颇有动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从时间上说,已是夜晚。诗人回望既久,不觉红日西沉,皓月初上。隔岸的景物虽然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之中,而对钟山的依恋却愈益加深。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终将有日,因此结尾以设问句式表达了这一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