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论语》成书至今已历数千年,由于最初是将文字刻在竹简上,所以每段字数不宜太繁琐,因而往往有语焉不详的弊病。经过历朝历代不同的专家注释,而每位著述者对于原文字的理解不同,以至于造成各自不同的版本,由于欠缺具公信力的注释,以至今仍然不断有新版本出现。虽然每个接触过《论语》的读者在学习的当下都似乎是为了考试成绩而处于勉强的情况,但是在进入社会之后却有不少人会为了真正理解中华文化而回头买书来学习这部书,这时或许是人生历练和心境不同,读后感受与学生时代全然不同。名作家侯文咏曾经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老师当初的翻译可能都是这样:读书读完以后,拿起来复习一下,考试考得很爽,就很高兴。朋友从远方来,我们请他吃饭,大家都很开心。这样的解释好像说给白痴听。有朋自远方来,那要看什么朋友,烂朋友赶都来不及,要钱的更可怕。然而,36岁的时候,我读到南怀谨老师的《论语别裁》。那时候自己也经历了一些事情,才发现以前对《学而》篇的理解一直是误解。他这样说:读书的时候学了很多道理,并不一定真懂。当你碰到事情的时候,你才能彻底领悟你学到的知识。这时你才开窍,心里会感到一种喜悦。
就以学而篇为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可以将《论语》的特质和历史背景说明得很清楚。首先,《论语》这几句话是在说所有知识份子应有的学习态度。后面的话是专指君子所应具有的德行。这里的君子是指当时的领导阶级,即贵族,但是孔子强调君子必须经过学习的过程才可以成为具有领导才能,以及值得人景仰的人物。换句话说,君子若要受人尊敬,和他身为贵族的社会地位无关。
也有人认为古时候人的意思是指「在上位者」,也就是士大夫阶极的那些官,而民是老百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说在上位者不知道你,你并不生气,不也很有君子的气度吗?
爱新觉罗毓鋆(1906年10月27日-2011年3月20日),名金成,号安仁居士,生于中国北京,清朝宗室后裔,正红旗人,台湾著名儒家学者,创办奉元书院,以私人讲学,外界都敬称其为「毓老」而不名。据他的门人南亚科技公司副总经理白培霖说,毓老曾经开班讲授论语五百多次,他对于学而篇的解说与一般注解大不相同。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能以合乎当代的方法用出来,不是很愉悦吗?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是指同门、同学。有同门自远来相互切磋,不是很快乐吗?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教导人家却没让受教者理解而不感到受挫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范吗?
所以,总结这三句话,就是:学不厌、德不孤和诲不倦。我们不必然要同意这个讲法,却可以多一种理解的参考。